历经千山万水,仍怀赤子之心。回顾江淮汽车五十八年的奋斗历程不难看出,江淮汽车的每一次改革发展,都持续激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白手起家 造出安徽省第一车
早在1958年,为了修建巢湖大闸,安徽省成立了专门负责维修保养闸机械的巢湖闸机械修理厂。顺利完成修建巢湖闸的任务后,时任修理厂厂长的王庆源提出,将这间修理厂升级为汽车配件厂,不但主营业务要从机械维修改为汽车零配件生产,厂房也要更大、更实用。1964年5月20日,工厂正式更名为巢湖汽车配件厂,由此开启了江淮人第一次创业的征程。同年8月,巢湖汽车配件厂由巢县迁至合肥。
4年以后,就在这个荒岗起伏、稻埂蜿蜒的小厂里传来了阵阵欢呼声,靠着东拼西凑的设备和各方支援的技术人员及工人,一群做水利出身的江淮人白手起家,研发试制出两台HF270型发动机。不久,一台2.5吨的HF130轻型载货汽车随之诞生。
行至1990年,全国汽车工业进入低潮期。绝境中,江淮汽车制造厂对市场作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判断:市场经济发展将会带来客车市场的爆发。因为当时的客车底盘普遍由卡车底盘改装而来,在安全性、舒适性上存在先天不足。因此,江淮汽车制造厂提出了“重点发展客车专用底盘,适时发展整车”的战略。
说是“重点”发展,实际上跟“all in”没什么区别。没钱,那就卖掉发动机生产线;开不起模具,那就用锤子硬生生敲弯5毫米钢板,做出十台客车专用底盘大梁。最后,试制团队每日加班加点,终于研制出属于中国的第一台客车专用底盘。通过这台客车专用底盘,江淮汽车在销售上持续实现巨大突破。
向前的动力永不停止。1997年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正式成立,同时被确定为安徽12家重点企业集团之一。2003年,江淮汽车成立江淮汽车发动机公司,并在2012年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发动机品牌Green JET(锐捷特),其自主研发的发动机也得到了业界和市场的广泛认可。自2009年起,10年共10款发动机荣膺“中国心”十佳发动机称号。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全球汽车行业竞争淘汰态势加剧,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江淮汽车主动适应产业发展新形势,开始由传统汽车企业向先进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并举的综合型汽车企业集团转型,由此开启了第三次创业征程。目前,江淮汽车已累计示范推广超20万辆新能源汽车,累计行驶里程近70亿公里,单车最高运行里程达到36万公里,在私人购车领域累计推广规模名列前茅。
58年栉风沐雨,江淮汽车从未停止奔跑。几代江淮人砥砺前行,默默耕耘,开创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建设历程,在技术、服务、管理等多维度以创新驱动发展、用发展释放创新活力,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