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随着一段视频在网上发布,一辆还没上市的汽车再次点燃了人们对于自主品牌汽车的关注。这辆车就是长安汽车即将推出的UNI序列第二款车型——UNI-K。通过实车测试的方式,某网站的测试主持人对UNI-K进行了麋鹿测试,结果UNI-K以最高通过速度72.1km/h的成绩完成了测试,且人车均安然无恙。但不久之后,围绕视频中的几个镜头,一些论坛中却爆发了激烈的口水战,对于UNI-K的麋鹿测试表现,许多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时间是非曲直,众说纷纭,但究竟真相是什么?想要探知,不妨回到一切一切的开始,先从瑞典这个国家说起。
源自瑞典的汽车极限测试 起初只是为了躲避动物
“麋鹿测试”严格来说应该叫“驼鹿测试”,因为其英文名为“Moose Test”,而“Moose”是指主要生活在北欧地区的一种大型鹿科动物:驼鹿。
驼鹿一般体长为200-260厘米,肩高160-240厘米,体重更是可达500-700公斤,目前最高纪录为1000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动物,比大多数的成年犀牛都大。
由于体型巨大,加之生性活泼好动,驼鹿经常会毫无征兆地闯入公路,进而造成鹿死人亡的车辆交通事故,这让北欧人民苦恼不已。基于此原因,考验车辆极限避障能力的“麋鹿测试”开始在北欧地区流行起来。
上世纪70年代,瑞典汽车专家终于想通,既然汽车撞不过麋鹿,那么为何不试试能否躲过?由此,一项对于汽车避险能力的重要测试,在瑞典诞生。随后扩散到全世界并成为经典。这就是“moosetest”,英文意为驼鹿测试。但是不知道为何,在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将moose误译为麋鹿(也就是俗话的四不像),结果大家也就将错就错,把“麋鹿测试”这个中文名称一直固定下来。好在测试内容和手段没变,至于让那种鹿来背锅,也就不细究了。
极限状态下的表现 眼见为实
既然是测试,那么就离不开测试手段。麋鹿测试作为一种极限测试,通过模拟车辆避开障碍物的表现,来对车辆的紧急避险能力进行评估。而主要评估项目就是车辆的失控车速和驾驶员的信心感。借助地桩设置,人们模仿麋鹿突然上路的情况。然后要求测试人员驾驶车辆以某个恒定车速进入测试区,在不踩刹车和油门的情况下进行高速闪避。既要能躲过那只假设的鹿,还要在不碰任何一个地桩的前提下,再次回到原来行驶的车道。
并且在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还要反复进行,逐次提高测试车速,一直到车辆开始出现失控,最终才能确定失控车速数值的可靠性。也就是说,麋鹿测试所记录的速度是车辆在达到失控时的最高车速,而不是在不失控的情况下能否通过测试。所以任何一款车型,只要突破自身麋鹿测试的极限速度,由于测试人员强迫车辆在测试道内通过划定路线,就一定会导致车辆出现更快,更大的转向角度,进而增大负荷转移,最终导致轮胎离地、侧滑等状况的发生。
可以说,麋鹿测试就是要把车辆逼到极限,就是要让测试车辆“出糗”,否则怎能说到达极限?测出最大通过速度?而这种情况在这次某汽车网站对UNI-K进行的麋鹿测试中也同样出现。看似不正常情况的出现,却恰恰说明测试很成功,找到了车辆的极限,而且不用借助任何复杂昂贵的仪器。所以自诞生以来,麋鹿测试迅速走红,只要敢开,测试随时可以发起。但简单的背后也有遗憾,至今任何权威组织的麋鹿测验都不是完全客观的,目前中国也没有专业的麋鹿检测机构。毕竟车辆的驾驶者是人,每一次动作执行都不能达到100%精准。所以环境不同、测试人员不同,同一辆车的测试结果也经常不同。想搞清楚一辆车的真实麋鹿测试数据,综合更多测试数据显然才能更接近真实。
70公里是道坎,SUV也在进化
虽然麋鹿测试受限不多,不过受制于当前造车能力,时至今日,也没有一款汽车能在100公里时速顺利通过。而能够以80公里以上时速通过的,几乎都是高级跑车或者经过爆改。对于一般家用车来说,时速能达到70公里以上,就已经值得称道。特别是对重心本来就比轿车高出许多的SUV,以更的高速度通过测试,显然也就意味着更高的难度和挑战。
盘点目前国内SUV市场在售车型,能达到这个水平的并不多。例如,车身自重1870kg的本田冠道,麋鹿测试极限通过速度是70公里;车身自重1685kg的丰田荣放,麋鹿测试极限通过速度是72公里;车身自重1900kg的长安UNI-K,麋鹿测试极限通过速度是73公里,超过行业平均水平68km/h达5km/h,要知道,车身自重1800kg的奔驰GLC,麋鹿测试通过速度也不过74公里。
UNI-T以最高通过速度72.1km/h的成绩完成了测试,无疑证明了它自身良好的品质稳定性以及优秀的驾控体验。
其实对于市场上的SUV车型而言,大部分车型并没有轿车那样更加注重运动性能以及在极限状态下的表现,通过性以及装载能力的强弱才是用户对于SUV车型的普遍考量。长安汽车拥有完善的CA-TVS试验验证体系,完成多达200余项系统级、2000余项零部件级试验验证,确保产品拥有良好的稳定性。通过对于SUV车型进行麋鹿测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它们隐藏的运动属性,同时可在更深层次考验着其背后厂商的造车实力。